昨天开始,北京高温重燃,今晨,北京市升级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,预计今天(7月6日)最高气温将升至40℃以上。
北京历史上极端高温日有多热?
7月5日,北京观象台最高气温为40.9℃。全市554个气象监测站中有417个测站最高气温达37℃及以上,330个测站最高气温达39℃及以上,203个测站最高气温达40℃及以上。
(资料图)
根据预报,7月6日至7日高温天气将持续,其中6日大部分地区最高气温仍可达40℃以上,湿度较小、晴晒炎热,山区有雷阵雨;7日最高气温37℃左右。北京市气象台已于7月6日7时升级发布高温红色预警信号。
7月5日,北京前门大街,一个旅游团的游客撑着伞在烈日下游玩。 新京报记者 薛珺 摄
这次的高温天气何时结束?
北京市气象台首席预报员何娜介绍,预计8日至10日天空云量增多,最高气温略有下降,降至34~35℃。
7月11日开始进入初伏,但由于11到12日雷阵雨来袭,北京白天最高气温也将被雨水拽至32~33℃之间,因而人们可以在初伏天里享受到一些清凉。
为何这轮高温这么强?
何娜分析,一是京津冀地区受暖气团控制,暖气团强度比较强;二是在高空西北气流控制下,有下沉增温效应,而且天空晴朗少云,没有云层遮挡,更加有利于辐射增温,从而促进了升温;三是空气湿度小,天气干燥,有利于气温升高。
发布高温红色预警的标准是什么?
作为最高级别的高温预警,红色预警一经发布,必然会有酷热难耐的天气。
新京报记者了解到,高温预警信号分为四个等级,由低至高为“蓝”“黄”“橙”“红”。按照北京2015年6月1日起实施的新高温预警信号标准,最高级别的高温红色预警启动门槛是:单日最高气温将升至41℃以上,或连续三天日最高气温将在37℃以上。
当气温回落,高温红色预警将降为橙色、黄色,或直接解除。
7月5日,北京欢乐谷,高温天气持续,不少小朋友在喷泉区玩水降暑。 新京报记者 王飞 摄
今年入夏以来,北京共发布了多少次高温红色预警?
今天的市级高温红色预警,是北京自实施修订后的高温预警信号标准以来,发布的第二次高温红色预警信号。今年6月23日的那场高温天气,系北京第一次发布高温红警。
新京报记者在北京市气象局官网看到,除了市级预警,北京16个区也各自发布了高温预警,其中,门头沟区在昨天(7月5日)就发布了区级高温红色预警。目前,北京的高温红色预警(市级、区级)共发布了30次。
入夏以来,朝阳区、通州区、顺义区、丰台区、密云区、海淀区、石景山区、大兴区、房山区、昌平区、东城区、西城区各自在6月23日和今天发布了两次高温红色预警。门头沟也发布了两次,一次在7月5日,一次在6月23日。
今天,平谷、怀柔发布高温橙色预警,但在6月23日,两区都发布了高温红色预警。相较其余15区,延庆至今没有发布过红色预警,其在6月23日和今天发布的都是高温橙色预警。
北京的高温破了哪些纪录?
据北京市气象局统计,2023年6月以来(截至7月5日20时),观象台35℃及以上高温日数为18天,为1951年建站以来历史同期最多。
观象台自建站以来,截至2022年,6月温度≥35℃的高温日数最多为11天,分别出现在1952年、2000年;≥37℃的高温日数最多为5天,出现在1952年。
据统计,北京观象台建站以来,截至2022年,极端最高气温为41.9℃,出现在1999年7月24日;次最高气温为41.1℃,出现在2002年7月14日、2014年5月29日和2023年6月22日。
7月5日,北京,高温持续,市民“全副武装”,在高温天里出行。贾天勇 摄/IC photo
在高温天气中,应该如何防护?
高温天气期间,老弱病幼人群应尽量减少外出,如需外出请做好必要的防暑防晒措施。要加强对高血压、心肺疾病患者的照料护理,如有胸闷、气短等症状应及时就医。
高温天气下需防范热射病等重度中暑疾病,如需长时间处于高温环境,应定期间断性转移到通风、透气的环境下休息,及时补充足够的水分,备好防暑降温药品,有中暑迹象应尽快就医。
执勤、环卫、快递等户外工作人员应合理安排工作时间,注意分时段休息。
建议近期到京旅游的公众合理安排户外活动时间,避免高温时段长时间暴露在太阳下,同时加强防暑防晒措施,如选择轻便透气的行装,使用墨镜、太阳帽、遮阳伞等物理防晒工具,及时少量多次补充水分,随身携带防暑应急药物等。此外,今天白天在山区游玩时须注意防雷防雨。
高温天气下易发生车辆故障、爆胎、柏油路变形等状况,交通安全风险高,司机应避免疲劳驾驶,加强对车辆的检查和保养,车内气温高,请勿放置打火机等易燃易爆物品。
城市和森林火灾风险加大,须加强防火意识,注意防范因用电量过高和电线、变压器等设施电力负荷过大而引发的火灾,特别要注意电动自行车充电引发的火灾风险。
高温天气,要避免到非正规游泳场所游泳,家长须看护好儿童,防范溺水事件的发生。
同时,请市民朋友注意食品安全,饮食宜清淡易消化,经常补充含有盐和矿物质的饮品。不要过多喝冷饮,以免引起胃肠道不适。
新京报记者 王景曦
编辑 陈静 校对 赵琳
标签:
相关新闻